最新网址:www.disanzww.com
字:
关灯 护眼
第三中文网 > 开元4316年 > 第二百五十七章 两军交战,不斩来使

第二百五十七章 两军交战,不斩来使

当然,那时的黎安明也只能是隔着历史凭空想象了,如今既然到了这个时代,而奢崇明又作为他的第一个对手,理当是该见上一见了。

黎安明见状想了想,便同意了,说道:“好,你去告诉奢崇明,就说我在两军阵前略备薄酒,请他来品鉴一番。”

...........

奢崇明大营,正当一众官员慌乱不堪时,忽然听得一声奏报:“报大王,明军遣使来见。”

“让他们进来!”虽然不知道明军在打什么主意,但奢崇明还是有些烦闷的挥了挥手说道。

王元一独自一人走进了奢军阵营,报了来意后既没有显得胆怯,也没有四下张望,只是淡定的站在那里等待奢崇明的召见。

两军交战,不斩来使!

人权在现代很受重视,但在封建社会可没有人权可讲,古代版的“日内瓦公约”,没有规定不能杀害俘虏及相关人员,相反,杀俘虏、屠城的事经常发生,例如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战俘,扬州十日等,大量战俘和平民惨遭杀害,古代战争虽然不能像现代战争那样尊重人权,但却很尊重双方的使者,即“两军交战,不斩来使”的不成文规定。

在处于白热化的战争中,使者是双方交流的媒介,负责传达己方的意思给对方,如果连对方的使者都不能幸免,表明已经没有了和解的可能。

另外两方的将军也明白,战争是政治的延伸,本质是利益诉求不一致,政治家谈不拢了,就只能战场上见,需要通过战争来获取所需的利益,例如常见的一些边境问题引起的战争。

再者,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再次伐兵,战争只是手段,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,将军的士兵在战场上流血,马革裹尸还,最后可能连个抚恤金都拿不到,所以将军们是很不愿意打仗的,能和解最好不过,没有必要杀了对方的使者,引起对方的反感,断了和谈这条后路。

还有就是一些政治家只是为了给对方增加些压力,并不想扩大事态,小打小闹之后,便会回到谈判桌上,如果那个将军不识相把使者杀了,最后只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,所以聪明的将军看到对方来使,都不会不问缘由就杀。

使者往往是没有恶意的,没有攻击性,他的目的只是为了传递信息,如果杀掉这么一个手无寸铁之人,是会被人看不起的,在道德层议论层面会处于下风。

这一情况尤其是在注重礼仪的春秋时期特别严重,在那时候打仗十分讲究“规矩”,打仗如君子之交,参考宋襄公和楚国的作战,本来宋襄公可以在楚军渡河时候半渡击之,完全可以取得胜利,或者在楚军为列好队列时进攻亦可冲垮楚军,但宋襄公却认为这样不仁义,不合礼法,最终宋军惨败,古代连打仗这样的国家生死大事都可以讲仁义,还有理由杀一个手无寸铁的使节吗?

当然,不杀使者也不是绝对的,杀使者也会起到鼓励己方的作用,不过大都是发生在抵抗侵略的情况下。

例如蒙古人攻打南宋钓鱼城的时候,为了减少伤亡,就让使者进城劝宋军投降,但宋军却把使者的头砍了下来挂在城头上,以表决心,大大鼓舞了士气,并成功把蒙古大汗蒙哥击毙。又如东汉时期的将领耿恭被匈奴包围,匈奴人很敬佩耿恭,便派使者劝降,许诺美人、金钱,耿恭民族气节高尚,亲自把使者杀了,在城头上把使者尸体烤了,这也是岳飞《满江红》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”的出处。

不过王元一相信奢崇明是一个聪明的人,能率起一族反叛大明,奢崇明怎么看也不少一个愚蠢的人。所以王元一才会显得那么淡定,但同时他也会洁身自好,尽量不要有引起对方误会的举动。

使者能够不被杀,自身的才能和胆量也是十分出众的,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刃于刀锋之间,诸葛亮就曾在江东舌战群儒,说服孙权联刘抗曹,张仪游说六国,实施连横战略,张骞、班超出使西域等。

古代“两军交战,不斩来使”虽然不是绝对的,但大多数情况下交战双方还是会遵守这条不成文规定,不然以后谁敢当使者,处于政治需要、军事需要、礼仪需要,往往“两军交战,不斩来使。”

“这位来使,我家大王召见!”传令官的声音打断了王元一的沉思。

推荐阅读: 我不想五五开 神道丹帝 道存己心 飞沉记 我可以重置时间 我是狠人大帝的同乡 我能帮你加点 仙行诸天 影视世界旅行家 神道天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