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网址:www.disanzww.com
字:
关灯 护眼
第三中文网 > 大明之帝国崛起 > 第三十一章 刘健的心思

第三十一章 刘健的心思

若使用燧发枪,朱厚照也不甚满意,明朝火器的发展缓慢,朱厚照在后世也查阅过火器的发展历程,燧发枪虽然比火铳进步了很多,但仍未解决操作步骤复杂、射击次数低、命中率低的主要问题。燧发枪的击发率也是一大问题,士兵们在战场上使用燧发枪射击时,只能保证80%的击发率,常常会因为风吹、雨淋、火药受潮、击发药放少、忘放子弹、燧石破损、火门堵塞和士兵紧张等原因而发射失败。

战场上士兵打仗时还要精确计算火药量是不现实的,就算是用精确后的小纸包存放火药,使用时再倒入火药,士兵不用计算,朱厚照也不满意燧发枪,制作成本高昂不说,操作复杂,熟练的士兵一分钟最多发射五发子弹,这速度实在难以达到战场快速杀敌的效果。

朱厚照想到了后世的击发枪,制作工艺和燧发枪差不多,区别在于取消了燧发枪上的燧石和火镰盖,改进了击锤,使用了新的扳机撞击方式。朱厚照认真想了想,还是制造击发枪比较好,制造击发枪首要问题是要先解决枪管,枪管的强度不够,容易造成炸膛。其次解决火药,现在火铳使用的火药是很简易的粉末,稳定性差。

朱厚照拿起火铳翻来覆去的看着,火铳的枪管很粗糙,使用铁棒,靠人工用特制的小铁棒钻孔,这种枪用久了就容易炸膛,朱厚照看了看枪管内部,没有膛线,朱厚照放下火铳。后世的枪管都是使用特种无缝钢,有成熟的工艺和机器。现在明朝整个制造流程基本全是手工,效率低下。要想制造特种无缝钢基本是痴人说梦了,但比普通钢好点的无缝钢还是可以制造的。实际上,到了明朝炼铁技术已经非常成熟,在炼铁技术基础上,明朝还发明了炒钢法,不需要冷却再次加热即可生产出钢材来,降低了燃料消耗量并大幅增加了产量。但还差了一点,没有炼成液态钢水,原因主要就是炼铁炉的温度不够。

朱厚照思考,后世炼钢因为有成型的设备,炼钢实现全自动化,是较容易的。明朝也有炼钢,通常把炼出生铁用柳木棍搅动,使之混入碳,但未达到液态钢水,只是炼成半固态糊状的钢锭,这种钢锭的强度比铁稍好一些。若想要制造击发枪,用这种钢肯定是不行的,强度太弱容易造成炸膛,这是个致命问题。

朱厚照认真回想后世的炼钢过程,并不断在脑海中改良明朝的炼钢法,生铁制造出来后,第一步就是液态钢水,这个问题可以采用高炉炼铁,只要炼出液态钢水,就可以加入各种材料增加钢材的强度。朱厚照是清楚炼钢的过程,但他不懂得炼钢炉的制作,这中间又涉及生铁转炉,朱厚照一阵头疼,忽然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,真笨,我不懂,这里有很多工匠啊。

想到这里朱厚照急急忙忙吩咐人去叫来制造炼铁炉的工匠,边询问边在纸上画着,在每个环节根据工匠的口述进行改良,改良后再问工匠是否可行,等到全部完成后,朱厚照再重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
新画了一张图纸给王平,“王师傅,麻烦你按照这个图纸重新建造炼铁炉”。

王平收下图纸,“好的,殿下”。等王平走后,朱厚照叫来王守仁和唐伯虎,两人除了学习,还负责跟进一些事情,王守仁主要负责军事,唐伯虎则负责生意上的,“伯安,杨一清和戚景通练兵怎么样了?每月花掉我这么多银子,丢到水里都能翻出点水花,为什么他们两个还没点动静”?

“回殿下,杨大人这段时间都在兵营那边操练,微臣去看过几回,现在才稍稍有点样子,估计成兵还得一段时间,戚大人在天津卫难以招到当兵的人,所以回了趟登州那边去招人”。

朱厚照也没办法,原来军队的兵源主要是来自军户,但军户长期被压榨,很多年轻人营养不良,按照朱厚照的招兵标准很少有军户符合的,只能从外面招人;但在明朝,军户是很不受待见的,但外面的人听说去当兵,害怕以后称为军户,子孙以后都是军户,所以即使杨一清和戚景通的招兵条件优渥,也没有多少报名,只有一些实在难以活下去的人才报名。

朱厚照长叹一声,看来户籍改革要加快进行,有偿的募兵制也要早点颁布为好,大明以后若想威服四海,必须重视军人和优待军人。明朝之所以没落,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外,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底层的人无法通过努力获得上升的通道,只能是越过越贫,直至全家都活不下去了就变成流民,到处流窜聚在一起。

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后期张献忠和李自成为什么振臂一呼,就有无数人跟随,这无数人都是活不下去了,要反抗。纵观明朝历史,从明成祖开始到明朝结束,外患不断,但不是主要原因。明朝崩溃在于内因,贯穿整个明朝的贪官污吏、横征暴敛、土地兼并严重是导致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。而这一切又是明朝森严的封建制度造成,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户籍政策,表面上看是限制了人员流动,实际上是扼杀了人们生活的希望。

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朱厚照第一步选择税制改革和户籍改革,这两个制度不改变,明朝的结局照样不会改写,就如奴隶社会一样,不改变奴隶制度,终有一日奴隶会反噬其主。

幸运的是,当今的弘治帝和朝中很多大臣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只是碍于礼法和祖制,没有人敢提出来。朱厚照能轻松说服弘治帝和内阁,并不是朱厚照有多聪明,而是弘治帝和内阁已经有意去改变。所以朱厚照提出来的时候,刚好具备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条件,于是大家顺水推舟。

推荐阅读: 浪潮1985 剑指山河 重生之似水流年 致富从种田开始 我真的是魔王 弓道煞星 无敌从抽奖开始 大明烟火 末世之我的超级战车 当世界停电以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