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网址:www.disanzww.com
字:
关灯 护眼
第三中文网 > 匡扶唐史 > 第35章 说破身世痛煞人(2)

第35章 说破身世痛煞人(2)

三、清绝丽诗嗟满座

开元十四年(726年),孟浩然已经37岁了,中年危机尽显。与此同时,同时代的才子也早已经蜚声海内,自己从一开始的隐居,到半隐半游,再到半游半求仕,都不顺利,估计孟浩然看到的都是“某某年少成名,你的同龄人(后龄人)正在抛弃你”一类的爆文。尤其是开元十四年(公元726年)夏秋之间,孟浩然和李白于维扬一带结识之后,孟浩然觉得游历求仕之路怎么也死磕不过这位谪仙人。于是,牙一咬,心一横,眼一闭,彻底撕下隐士的面纱,去参加科举去!

开元十五年(727年)夏秋间,38岁的孟浩然不再去洛阳混,而是赶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,等待结果的时候,写下了一首《长安早春》,诗中对朝堂和皇帝赞颂不已,表达了对入仕的渴望。尤其“鸿渐看无数,莺歌听欲频。何当遂荣擢,归及柳条新”的句子更是直接。

可惜,孟浩然在这次科举落榜,未能“荣擢”入仕,可能是文曲星惩罚他20年前“文不为仕”的叛逆和轻狂吧。不过,他的才华得到当时已经位居高位的张九龄的赏识,也结交了王维、王昌龄、王翰等一帮才子,尤其是王维,还为孟浩然画像。要知道,诗书画三绝的王维很少给人如此的殊荣。

孟浩然也放弃了再次科举的念头,寄希望留在长安积累文名,以求闻达公卿。所以他经常参加这些大咖的文学沙龙,并且留下了一段佳话。

那是有一次,众多文士在秘书省集结,聚会联欢,酒酣耳热之余,联句作诗。前面的文士们写了不少,也有佳句诞生,但是轮到孟浩然的时候,他提笔写下:“微云淡河汉,疏雨滴梧桐”两句,震惊了所有人——“举坐嗟其清绝,咸搁笔不复为继”,没有一个人再往下续写了,包括张九龄和王维。张九龄更是深深记住了这位落地的中年文士,所以在9年之后的开元二十五年(公元737年),张九龄贬谪荆州担任大都督长史后,邀请孟浩然去做过自己的幕僚。那一段时间,孟浩然跟随张九龄静则诗歌唱和,动则出行游猎,几乎成为他一生中最为自豪也最为快乐的高光时刻。

孟浩然因这一联“微云淡河汉,疏雨滴梧桐”名动京城,连皇帝李隆基都有所耳闻。王维想要推荐自己的这位好友,经过他巧妙安排,把孟浩然带到了自己在朝堂的值班室里,并且邀请皇帝李隆基现场“直接面试”,如果一切顺利,孟浩然自然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。李隆基也兴致勃勃的等待孟浩然拿出自己的名作,可不知孟浩然是情商太低,还是想保持一下自己不求为官的清高,他竟然读了一首《岁暮归南山》给唐玄宗听:

北阙休上书,南山归敝庐。

不才明主弃,多病故人疏。

白发催年老,青阳逼岁除。

永怀愁不寐,松月夜窗虚。

按照新唐书的记载,听到不才明主弃后,李隆基非常不高兴,说道“卿不求仕,而朕未尝弃卿,奈何诬我?”结果就是“放还”,给打发走了,并且意味着很难再启用。

其实这首诗还是有“求仕”的意味的,为什么“永怀愁不寐,松月夜窗虚”?愁的睡不着,盯着窗外的月光发呆,满怀空虚?不就是因为“南山归敝庐”,没留在中央政务区嘛。

其实,这首诗的毛病出在“多病故人疏”上。

这句是个反话,意思是说因为前面我归了敝庐了,所以朋友们以我“多病”的借口不跟我玩耍了。这是一帮什么朋友?简直是趋炎附势的小人!可是这句“多病故人疏”是跟谁对仗的呢?是跟“不才明主弃”啊!尤其是“故人”就是对的“明主”。

这样一来,即便孟浩然真的是自己谦虚,想表达:因为我没本事,所以英明的君主慧眼识人,没有让我滥竽充数。听在李隆基耳中也是那么扎心。

关于这个典故,有两个问题要做个说明。

推荐阅读: 万古最强宗 洪荒之开局一个玄幻宇宙 财神进化 帝国枭色 爱情的背叛 莽撞的我受到教训我只能谨慎 我有灵气储备池 昏君哪里跑 科技树保姆 我真的不想再修仙了